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东华理工大学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案例推介

来源:发展规划处发布时间:2024-06-10浏览次数:10

一、校企合作背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提出,开启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征程。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明确提出:在有色金属产业链方面,要坚持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前端强化矿产资源战略保供、中端提升冶炼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工艺技术水平、后端延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战略资源保供和高效化利用,聚力发展铜、钨、稀土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

东华理工大学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长期服务于国家国防军工和核电行业,同时也是有色金属产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等31个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资源勘查工程等13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3个省级一流学科,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具备培养资源勘查与开发、金属元素分离提取、尾矿综合利用与矿山综合治理、智能矿山等方面实用型科技人才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相关举措

东华理工大学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依托江西省高峰优势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服务江西有色金属产业,与江西省地质局(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江西省地矿局、江西省有色地质局、江西省煤田地质局)等地矿相关企事业单位,重点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等六个方面良好的合作(图1)。

 

1 校企合作相关举措

(一)人才培养

1.构建“1+2+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开展1年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程学习;在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学习2年有色金属勘查和开采及绿色矿山治理知识与专业技能;在企业实习实践1年,开展现场专业技能实践并完成绿色矿山相关毕业设计工作。

2.创建产学研用融合机制。聚焦产业学院的定位和目标,围绕绿色矿业勘查开发、矿山采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综合治理等,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联合江西省地质局及相关企业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产学研用联动融合,构建《矿山地质学》《矿山开采环境污染及治理》等特色课程体系,满足有色金属产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构建“一核五位七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创新“文化传承、学科平台、教学环境、人才引进、实验实践”五个方位全过程培养模式,重点针对“一流专业、一流教材、一流课程、学科交叉、军工精神、行业精英和精尖仪器”七个环节,培养道德高尚、专业扎实、技能熟练的应用型产业科技人才(图2)。

 

2 “一核五位七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现代产业学院围绕有色金属产业急需的专业人员,全方位培养本科、硕士、博士人才,为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和创新要素支持。毕业生就业以江西为中心辐射到全国的铜、铝、稀土、钨等有色金属行业;学校已经累计为江西省地质局及所属企业培养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

(二)专业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东华理工大学的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现有教师资源,与江西省地质局优秀技术专家一道,打造3个专业方向上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突出、生产技术娴熟等50余人的教学团队。

2.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企业产业链上目前及近期的人才的缺少、技术需求,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原则,高校教师及企业技术专家一起,制定有色金属产业链上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联合创新研究专题,推动落实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及时落地转化,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3.特色教材建设。探索开展校企合作的教学教研课题研究,提升产业学院教学质量,鼓励联合编制产学研用的特色教材。

(三)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按照“专业共建、课程共创、人才共育、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新模式(图3),构建“专业+企业+项目”嵌入式协同育人新机制,培养适应有色金属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3 校企合作新模式

1.校企专业共建。对接我省有色金属产业链、创新链,大力发展新工科,构建以工为主的专业新体系。

2.校企课程共创。优化课程体系,设置能体现有色金属产业前沿、有色金属企业所需、行业紧缺的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编写并出版有色金属产业相关教材,建立基于有色金属生产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校企人才共育。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中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高校以有色金属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提交教学实用性。把学习过程与工作流程结合起来,将企业生产任务和学生学习任务结合起来,使学生尽早了解行业经验、业务标准、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等。

4.校企师资共享。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实施双聘和双挂制度,实现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流动,激发教师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经 营、技术研发,允许教师个人以产权、专利、管理和技术参与企业入股分红。

5.校企资源共享。通过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实施“双学院制”,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学科研平台,共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

(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新工科建设,针对资源勘查与开发、金属元素分离、尾矿综合利用及智能矿山等特定需求,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复合与跨界整合,积极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和教学模式,有效推进科教融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和机制改革。学院紧扣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拓展和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优质的校内、企业、园区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有效整合和搭建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了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核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核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江西省核设施数字工程实验中心、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地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平台。每年为370余名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课题研究等服务。同时,依托江西省地质局及其所属矿企产业集群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科技产业园和行业龙头企业等资源,联合了江西省煤田地质勘察研究院、丰城市和泰矿产有限公司等 20 余家企业建立了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形成了功能集约、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实训实习平台,让学生到企业一线去实践,通过学习有关法律,了解企业的文化、运营、制度,培养学生服务产业的意识,提升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

(五)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以东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环境工程和土木工程师资作为依托,遴选了一批在资源勘查与开发、金属元素分离提取、尾矿综合利用与矿山综合治理、智能矿山等领域有着深厚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产业学院形成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机制,引企入教,带教入企,锻炼了专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围绕有色金属勘查及绿色开采、关键金属提取技术、尾矿综合利用、矿山退役治理成立了4个教学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和教学能手。

经过前期开展校企合作科研项目、技术培训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明显增多。为了能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聘请有色金属等工程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毛景文教授、彭苏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教授、王耀南教授为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对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指导。

(六)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

东华理工大学重点围绕江西省“万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科、科技、人才优势,长期为江西省地质局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学校与江西省地质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绿色矿业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协议。先后与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有色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在科研平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科研项目、学术论坛、技术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

1.共建科研平台

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省级研究中心、实验室,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与江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共建“江西省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工程研究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将在浅层地表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地下工程建造与安全防护、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等领域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与广东省矿产应用研究所共建“国土资源部放射性与稀有稀散矿产重点实验室”,旨在提高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保障程度。

2.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与省内多家行业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如,与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勘查设计研究院、江西基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江西省地质调查勘查院基础地质调查所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联合开展博士后人才培养。

3.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学校与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宜春恒达长石矿业有限公司等公司在“煤中有色金属调查”“钨矿地质调查”“钴的矿物学分离”“稀土成矿机制与富集规律”等领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为今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产业学院骨干教师与江西省地质局联合开展的“江西相山大型含铀火山盆地三维地质-成矿模型构建与深部找矿突破”等系列项目,实现了深部矿产资源的可视化,扩大了有色金属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40亿元,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的“难处理铀矿绿色生物堆浸关键技术与应用”等项目利用微生物技术,绿色高效提升了铀等有色金属采取率,潜在经济效益数十亿元,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与行业联合申报获批的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是我校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功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

4.举办学术论坛和培训班

为了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学校与省内多家地矿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和培训班。2019年与江西省地质局、江西省核学会、江西省地质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江西省关键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同舟论坛,提前谋划我省新兴关键矿产资源发展战略。2021年,举办“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地质技术青工技能培训班”。2022年为举办“关键金属成矿新理论与地质勘查新方法”高级研修班,来自江西省地质局、江西铜业集团公司和江西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从事关键金属地质勘查与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16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我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优势,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