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向“高原”进发 朝“高峰”攀登——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纪实
发布人:罗勇  发布时间:2021-03-08   动态浏览次数:144

编者按:为回看我校“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成果,助力“十四五”江西教育改革发展新征程。35日,《江西日报》第四版整版刊发了以《向“高原”进发 朝“高峰”攀登——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纪实》为题的报道现将相关内容转载如下:




向“高原进发 朝“高峰”攀登——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纪实

  

一流大学的高度,只有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才能成就。

扛过大疫大考,交出优异答卷;助力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学科优势,提供科技支撑……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国际原子能事业宝贵财富”的东华理工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之路上,向“高原”进发,朝“高峰”攀登,高起点布局,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日益增强。

日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布江西省“十三五”期间“双一流”建设验收结果的通知》,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在一流学科中被评为“优秀学科”,测绘工程、环境工程在一流专业中也双双被评为“优秀专业”。

 

高位推动,特色发展争创一流

“双一流”建设作为总牵引,激发了学校的发展潜能。

2017年,我省启动“双一流”建设工作,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建设名单。为蹄疾步稳推动“双一流”建设,学校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作出了周密部署。

该校制定了《东华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办法》《东华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东华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绩效分配办法》《东华理工大学省级一流学科年度建设评估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制度,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合作、平台建设、绩效管理与考核等五方面,编制了《东华理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预算方案》,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进度化、执行督导化、责任归口化。

特色就是质量,就是竞争力。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是江西省“十三五”一流学科,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质谱科学与仪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考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已形成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四个稳定学科方向,在质谱学、核化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形成了显著特色。该学科所涵盖的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江西省高校一流专业。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40%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江西省“十三五”一流学科,依托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平台,“铀资源勘查开发与核废物地质处置”博士特需项目招收博士生95名(含留学生5名)。该学科所涵盖的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5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测绘工程4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服务发展特色鲜明,铀矿勘探、难选铀矿采冶、核辐射测量、三维地质建模等技术在保障国家国防军工与核能利用、支撑江西省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东华理工大学是江西省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联盟盟主单位,依托江西省“十三五”一流学科建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核信号与信息系统等方向上进一步凝练特色和优势,积极响应我省重大战略,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光电、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显著提升了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聚焦国家战略,大学价值创新实现

古今中外,世界一流大学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培养人才,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长。

东华理工大学“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始终高举“核”“地”两杆大旗。自1956年建校起,追随我国核工业的“粮食”——铀矿资源,三迁校址、逐铀而居,拥有诸多“第一”:中国核工业第一所大学,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核资源与环境领域人才培养高校,拥有中国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青蓝相继,明德厚学。65年学脉绵延,东华理工向学术“高原”进发,朝学术“高峰”攀登,在世界坐标系中找准科研定位,几代学者为学校打下了深厚的科研根基和学术辉煌。如何甩掉“贫铀国”帽子,实现铀矿勘探技术自主创新?29年磨一剑,从满头青丝到两鬓苍苍,2017年汤彬教授及其团队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由该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铀矿与环境的核辐射探测关键技术、设备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8年底,我国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东华理工大学落地,标志着该校在核资源与环境领域进入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队”。

初心不改,新时代新担当。

2020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华理工大学陈焕文教授科研团队迅速投入应急科研攻关,发挥质谱学优势,自行设计、加工并完成了移动式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检测平台的安装、调试,搭建了EESI-MS平台,建立咽拭子样品的直接质谱分析方法。历经200多次训练和验证,通过直接质谱分析,单个样本检测总耗时约3分钟。相比传统核酸检测,该系统将检测效率提高了80倍,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精准的新检测手段。该系统正在被应用于南昌、北京及海外等新冠肺炎呼吸检测。20207月,我省防汛进入关键期,东华理工大学第一时间派出最精锐的队伍,全力以赴为防汛一线提供科技支撑:“上天”,无人机巡堤精准高效;“入地”,给堤坝做“CT”杜绝“带病抗洪”;“测土”,实时监测土体性能筑牢“安全防线”。

提升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了科研创新水平,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是科技成果的“核聚变”。

东华理工大学化学学科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创新学科基础理论,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自主设计了质谱——光谱联用科学装置,创新了锕系元素配位化学理论,揭示了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行为规律,开发了污染治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技术,开创了复杂样品的直接质谱分析方法学,发明了电喷雾萃取电离质谱技术,可快速地分析呼气样本中所含有物质的“指纹”谱图,开拓了疾病快速诊断的新领域,解决了国防、公安、核工业、临床、食品、环境、化工、体育等领域一些“卡脖子”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核化学学科优势,攻克了铀等战略元素提取难题,建立了多个铀、钍及伴生战略元素的提取新工艺,突破了新疆伊犁地浸采铀伴生微量铼资源回收技术瓶颈,解决了江西相山铀矿石铀钛分离技术难题,为中广核建立了国内首个硬岩型铀矿铀提取工艺,成果在铀矿冶系统推广应用。系列成果以专门章节收录到多部国际权威教材,多次获诺贝尔奖得主、Nature  Science 期刊赞誉。面向经济主战场,近5年共派出9名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推动原中央苏区黎川等地草菇种植规模扩大40%以上,种植效益提高50%以上,成果推广的经济效益达近亿元。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紧扣国防军工、核能利用和江西经济社会建设,凝练了“铀成矿理论与成矿预测、核资源勘查方法与技术、铀矿采冶与矿山环境、核废物处理与地质处置”四个具有鲜明“核、地”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研发出了一整套绿色高效的找铀、采铀新技术,推进了江西、内蒙古、新疆等地铀矿大基地建设。“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与找矿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和“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地质结构调查与技术方法创新”成果建立了“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理论和多技术融合找矿方法,大大提高了见矿率,取得了铀资源找矿的重大突破,产生了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复杂难处理铀矿绿色高效生物堆浸关键技术与应用”成果创建了铀矿绿色高效提取系列核心技术,总体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大幅提升了该类铀矿的采冶率;提出了核废物地质处置库预选场址稳定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开辟了我国粘土岩选址库研究的新领域。成果应用以来,增加潜在资源价值200多亿元。

东华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对接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核电子学与智能仪器、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智能检测与控制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在智能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新型光电、新能源发电等领域,为保证国家核安全、促进江西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面向公共安全的宽剂量多核素辐射测量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学研融合促进科研成果“变现”,实现经济效益1.5亿多元。

汇智聚力,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以超常规思维、超常规方式建设一流学科“特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东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化学学科和工程学学科均进入ESI 全球前1%;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推进“双一流”建设,东华理工大学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近年来,新增了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本科专业——旅游地学与规划工程,建成了国家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高水平课程,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相继涌现了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等奖项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师资队伍优化增质。东华理工大学坚持人才为要、教师为本,多措并举实施人才引培工程,着力夯实“人头”基础,谋求“头人”数量。专任教师博士比达56%,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拥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科技创新提质增量。新增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江西省目前唯一一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20余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学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重大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

国际合作拓宽视野。学校汇聚“双一流”建设学科优势,搭建了一批高水平国际化平台。与俄罗斯卫生部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成立了“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先后获批“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8项和科技援外项目1项,举办或承办了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委托的国际学术会议15次;利用国际原子能技术合作项目(TCP)开展成员国技术人员培训40余人,与中核集团联合培养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硕士博士留学生。学生获国际原子能机构首届“玛丽·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奖学金”。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院士在内的各类人才,多名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及江西省政府“庐山友谊奖”。

服务发展特色鲜明。“双一流”建设学科科技服务跑出了“加速度”,服务地矿行业效益显著,获重大经济效益30多亿元;主动对接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浸采铀伴生微量铼资源回收技术”“独居石提取稀土后尾渣资源回收工艺技术”等一系列服务于创造经济效益超千万元的项目研发,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事业,实现利润超10亿元;通过11项技术转移,产业规模达到15亿元。

兼具历史与未来重任的东华理工大学,在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升教育质量,迎难而上、砥砺奋进,在为国奉献中升华信念,在服务社会中成就自我,必将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周友珍 游艺 陈晶晶)

 

附相关链接:

江西日报:http://epaper.jxwmw.cn/html/2021-03/05/content_5406_4102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