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作为
发布人:罗勇  发布时间:2020-10-27   动态浏览次数:10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召集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思路、任务、举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四五”规划和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提出要善于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做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为此,高校要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学习研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党的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展现新作为。 

深入研究“双循环”重要论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当说,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当今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及走向的深刻把握。高校要组织更多学者进行跨学科研讨,通过广泛而又深入的调研,深入研究如何推进“双循环”体制机制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有机衔接等重大问题。要深刻把握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矛盾和需求,研究通过开放国内市场,进一步释放主体活力,做好“六稳”“六保”,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加大力度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科技创新中积聚发展新动能。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在新时代新的发展格局,创新更凸显其重要作用。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看,企业是创新主体,只有创新,其产品才有竞争力并可持续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必须一如既往地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力度,在高校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和调整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使更多的高质量科研成果脱颖而出,努力在原始创新、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大学的作用。 

继续做好改革这篇大文章。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为此,高校一方面要继续关注和研究中国改革的新走向,为党和国家破解发展难题建言献策;另一方面,要通过自身的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不断深化教育的中外合作与交流,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多支撑。人类教育发展史充分证明,只有不断扩大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全球间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为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科学研究交流、构建国际教育合作平台、完善国际教育合作机制等,不断提升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当然,也要关注在逆风逆水的背景下强调开放,必须把控好开放安全问题。 

关注民生,努力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发挥作用。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心理、交往方式、表达方式等。大学要研究这种变化的原因和走向,特别是要关注就业、住房、教育等对人民群众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探寻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方法、新路径,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结构变化、得到社会和市场认可的毕业生。(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夏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