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退休不褪色江西一92岁教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发布人:罗勇  发布时间:2018-07-20   动态浏览次数:254

近日,人民网以《退休不褪色江西一92岁教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题报道了我校92岁高龄的宋金如教授退休后节假不休,每年义务工作将近350天,坚持做实验、给学生们授课的典型事迹,获搜狐网、天天快报等媒体和人民网、央视新闻、中国日报、江西日报、河南日报、北京日报、成都晚报、大江网、江西发布、广州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南昌妇联发布等官方微博账号转发刊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现将全文摘引如下:



退休不褪色 江西一92岁教授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90多岁的老人能干什么?想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跳出的是“养老”的画面。而在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里,一位92岁高龄的老教授却呈现了另一番“画风”——依旧坚持到实验室做实验、依旧能神采奕奕地坐到学生中间,给学生们授课、讲人生道理。

退休不褪色,在这位老教授的身上,师生们真正体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在这里人人都对她充满崇敬之情。


尽管已经92岁高龄,但拿起各类实验器材的手却丝毫不抖。)


坚决不开退休座谈会退休26年里“上了46年的班”

老教授名叫宋金如,虽已92岁,但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并且独自居住在校园内的宿舍,饮食起居完全自理,不需他人照料。但凡见到宋金如第一眼的人都说,老教授身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读书人的精气神。  

宋金如1926年12月出生于吉林永吉,1951年毕业于东北师大化学系,是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大学生。她毕业后被分配到阜新矿务局,并工作了13年。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煤炭行业的优秀人才,宋金如被输送到核工业系统,调入原南昌矿业研究所,后来被下放至奉新县。随后调往贵州一座深山筹建核工业企业,企业建成投产后,宋金如被调入东华理工大学工作。


(来到实验室,宋金如教授很是开心,愉快地同暑期留校的学生们交流起来。)


1987年,担任应用化学系(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前身)系主任的宋金如到了退休年龄。依据惯例,系里准备为宋金如召开一个退休座谈会,欢送宋金如退休。当新任系主任将这一消息告知宋金如后,宋金如当即眼圈一红,泪水夺眶。 

“我坚决不同意开座谈会,你开了我也不参加!”虽然新任系主任极力劝说,可倔强的宋金如一句也听不进。 

系里的老师都知道,宋金如是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实验室,想再做点事。此后,系里再也没提让宋金如退休的事,并且返聘她继续回校工作,而系里为退休老师召开退休座谈会的惯例也由此取消。


(穿上做实验的服装,老教授闻了闻上面熟悉的味道。)


学校返聘了宋金如3年,返聘期间宋金如每月能领到几十元的补助。返聘结束后,宋金如还是一如继往地出现在实验室,风雨无阻,在此后的近30年里,她每天做着她心爱的实验,无论暑假、寒假还是双休日。虽然是义务工作,宋金如却甘之如饴。

有老师计算过,宋金如的工作日是一般老师的175%。因为,不论周末和寒暑假,她风雨无阻;不论春节和国庆,她节假不休,每年工作将近350天。按高校老师正常200个工作日计,到2014年,在宋金如正式退休的26年,却在实验室上了46年的班。 


论文从头到尾仔细改一遍专业、敬业影响着学生

在东华理工大学,宋金如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更是师生们的“宝”。在采访期间,宋金如从宿舍前往实验室的途中,不少在暑期留校的师生看到老教授后主动打招呼,而老教授更是热情地回应着。 

来到实验室,宋金如穿上做实验服装,此时笑容可掬的老教授瞬间严肃起来,拿起长长的移液管,从玻璃瓶里吸上试剂,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移液管上的刻度。她拿移液管的手,没有丝毫抖动。


(实验室外的墙上挂着有宋金如教授参加的相关课题介绍。)


完成一例实验后,一名暑期留校的研究生拿着小本子找到宋金如。“这都是我平时做实验遇到的难题,今天宋教授来了,一定要向她请教。”面对问题,宋金如讲得仔细,研究生听得认真。“宋教授不仅平易近人,讲解问题更是通俗易懂,你看,萦绕我心头这么多天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开了。”这名研究生说。 


(在校的研究生在实验中“积攒”了一些问题,宋教授来到实验室后,她特意前来求教。)


执教数十年,宋教授可谓桃李满天下,中核内蒙矿业公司副总经理蒋小辉在东华理工大学读研时的导师是学院罗院长,而罗院长又是宋教授带出来的学生,因此,蒋小辉对宋金如一点都不陌生。

蒋小辉本科是在东华理工大学读的,毕业后参加了工作。2008年,他被原单位委派到母校学习“从矿石中进行多金属元素回收的化学分析方法”。一次吃饭,罗院长特意请来宋金如。在听了蒋小辉说“学化学的人正在干着化学的事情”时,宋教授特别高兴,并勉励他“要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考研究生!”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小辉说当时有些犹豫,因为那时他已经35岁了。但宋教授却拿自己举例说,“我在你这个年龄工作还没起步呢,学校里四五十岁才去深造的老师多了去了。”她还特意叮嘱罗院长:“小辉要是考到了研究生,你这个院长要亲自做他的导师,我有时间也会来辅导他。”

经过努力复习,2010年9月,考取研究生的蒋小辉来到东华理工大学报到。“没有宋教授的鼓励,或许我的人生还是按照以前的轨迹前行着。”蒋小辉对宋金如充满了感激之情。  


(看到宋教授后,暑假留校的学生们说什么也要让她“讲两句”。在会议室内,宋教授和学生们座谈,气氛融洽、活跃。)


蒋小辉说,宋老师总是微笑着,很少批评人,但对于实验过程和专业论文修改方面,却对学生们要求异常严格。 

有一次,她让蒋小辉把有关用树脂回收铼的工艺方法写成一篇论文,并给他列了提纲。蒋小辉把觉得写得已经很用心的论文交给了宋教授。过了约一个礼拜,宋教授把论文还给了蒋小辉。他打开论文的那一瞬间,顿时感觉惭愧和不安。原来,宋教授把他的论文从头到尾改了一遍,对语句、专业词汇的正确表达,图表的美观和规范,甚至单位、标点的用法都提出了修改建议,还建议他再查几篇文章。蒋小辉按宋教授的要求把论文修改了一遍,投到国内一流专业期刊,竟顺利被发表。


(宋教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着一代代学生。)


“宋教授是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人,不光是她精深的专业知识,还有她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执着乐观的生活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这些东西弥足珍贵,我会将它们刻进我的骨子里,化作我不断前行的动力。”蒋小辉说,宋教授送给了他一本《岩矿心的分析方法》, 这本书他一直珍藏,成为他专业工作指导书。 


80岁编著教材填补行业空白 多个国家比对实验中名列前茅为国增光

干一行爱一行,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宋金如做到了。

宋金如的主要工作是以研究核燃料为中心,重点研究矿石中铀、钍及伴生元素的分离技术和测定方法,这是直接关系到铀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


  

宋金如教授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低谷期,加之铀、钍放射性的危害,这方面研究经费和人员大量缩减,科研的条件非常艰苦。但从事核工业工作大半辈子的宋老师却说:“就算再艰苦,只要是国家需要,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并把它做好。”就这样,她几十年不改初衷,在实验室里专攻这个领域的“冷门”研究。

通过几十年的精心实验,宋金如相继研究了铀、钍等40余种元素的吸附性能,并建立相应分析方法。其中,关于矿石中金、钼、钪、锆、稀土总量的5种测定方法入编“铀矿地质分析测试规程”,成为国家核行业标准,让她赢得了身边师生和业界同行的尊重。她主持编定了4项国家核行业标准,荣获一项部级科技进步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技术规范,并被特邀参编了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这是宋金如教授在80岁时编著的教材,这本教材填补了行业空白。)


2006年12月,80岁的她还编著出版了《铀矿石的化学分析》,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出版20年的空白,并承担科研项目10项,她还承担了“721矿水冶生产流程技术改造”课题,她还为测试中心客户的送检样品提供了2400多项分析数据。她先后5次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地热水样中硫酸根和硼的测定,提供的各项数据100%准确可靠,在法国、冰岛等18个国家38个实验室的比对实验中名列前茅,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荣誉。


(另一本教材中同样有宋金如教授参与编撰的章节。)


由于她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她从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手绘智能手机“操作指南” 自嘲老方法“对付”新玩意儿

东华理工大学的师生们都说宋教授是学校的“宝”,不仅体现在敬业方面,在生活上,宋教授也可爱得像个“老顽童”。

宋金如一直居住在东华理工大学抚州校区的宿舍里,宿舍是老式的楼房,屋门依旧是老式的木头门。客厅和房间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屋里最多的物件当属各类书籍和报纸。“我一般每年订报、订杂志的花费大约有五百多块钱。”宋金如说。 


(宋金如教授家中最多的物件就是书籍报刊,阅读也是除了做实验外最大的兴趣。)


而今,宋教授除了看纸质的书报,还会用智能手机看新闻,甚至手机里还安装了微信,会和家人聊天、视频,也会发朋友圈。说起自己掌握的这项“新技能”,老教授倒是害羞起来。


(在家中,宋金如教授通过智能手机阅读新闻。)


宋教授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现居深圳。今年,她去深圳待了一段时间。“孙女看我还在用老款的手机,就拿了一个智能手机给我用。”从来没用过这种智能机的宋教授犯难了:这么“高级”的手机怎么用?孙女就帮她下载了新闻客户端和微信,并手把手教她使用。  


(宋金如教授说,学会操作智能手机颇费周折,她用手写的老方法来“对付”新奇的玩意儿。)


“子女们都那么忙,我也不可能老是打搅他们,让他们教我使用智能手机。”宋金如说,于是她突发奇想,自己在摸索的过程中手写了一份智能手机“操作指南”,里面包含了“什么是WIFI”、“使用微信需要什么条件”、“如何添加好友”等内容,展示这份“指南”的时候,宋教授害羞地说:“看看我是不是挺笨的,只能用老方法来‘对付’这些新奇的玩意儿。”说完爽朗地大笑起来。 


(宋金如教授手写版“智能手机操作指南”。)


虽然有能力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但宋教授依旧深居简出,生活非常节俭,她自己买的鞋子从没有超过50元的,但学院要为贫困学生设立助学基金时,她却毫不犹豫地拿出了5000元。她说,儿女们都有工作,她一个老太太,退休工资也花不完,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她的心里对金钱没有一丁点儿欲望,有一次课题组硬分给她几百元成果奖,她一转手就接济给了贫困学生。


(宋金如很受师生们的爱戴。她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她还想在实验室再干个十年八年的。)


回忆起青春岁月,宋金如倍感惋惜。她说,当时工作环境动荡不安,在风雨坎坷中耽误了青春年华,后来又有家庭孩子的牵绊,一直没有为党和国家干过什么。退休后无羁无绊、自由自在,才找到了人生最好的时光,找回了青春洋溢的感觉。“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一座右铭,宋金如牢记于心、躬行践履。 

“学校有这么好的环境,大家这么支持我,我感到做实验做得特别宽心。”宋金如说:“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还想在实验室再干个十年八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