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脚板底下出成果——东华理工大学获地质科技奖一等奖的背后
发布人:罗勇  发布时间:2018-07-07   动态浏览次数:245

日前,我校郭福生教授团队申报的“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结构调查与技术方法创新”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度地质科技奖一等奖,这是江西高校首次获此殊荣。7月3日,江西日报A4要闻版以《脚板底下出成果——东华理工大学获地质科技奖一等奖的背后》为题,报道了我校郭福生教授团队先进事迹。现摘录如下:


  



脚板底下出成果

——东华理工大学获地质科技奖一等奖的背后



日前,东华理工大学申报的“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结构调查与技术方法创新”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7年度地质科技奖一等奖。这是江西高校首次获此殊荣。成绩的背后,凝聚着该校60名教师、34名研究生和60名本科生,在8年艰苦工作中付出的心血。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加大,我国亟需加强基础地质资料的支撑。在此背景下,作为地质院校的东华理工大学,主动表达了对参与国家地质调查项目的愿望。2009年,学校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实地考察,不久后,相继获得该局“江西1︰5万陀上、鹿冈、乐安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和“相山火山盆地三维地质调查”两个集生产、科研为一体的项目。其中,后者为全国14个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之一。2012年,由于工作出现重叠、成果相互支撑,两个项目进入合并调查。“江西相山火山盆地深部结构调查与技术方法创新”成果,正是在这两个项目成果的基础上提炼而成。

2010年至2014年是两个项目的野外调查阶段,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周万蓬是野外调查负责人之一。“团队年均有200天左右在野外作调查,经常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工作。”

野外工作的艰苦不仅在于要靠双脚去记录和丈量每一寸山川,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暗藏的危险。“最危险的就是遇上陡崖和水库。”周万蓬回忆,有一回,一组野外调查人员晚上7时还未下山,天黑又没能找到下山的路,而定位显示他们已逼近一座水库。情况不妙!所幸,他们在手机没电之前向驻地同伴发出了最后的位置信息。周万蓬在收到定位后,立刻带人上山,最终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砍出一条小路,找到了他们。

科研人员在翻山越岭中被刺伤划伤、扭伤脚踝,更是家常便饭。一旦找到一个好的地质样品,团队成员便如获至宝。

正是团队师生在前期一步一个脚印、一批接续一批的跋山涉水,为最终的成果提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而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团队还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2010年至2017年,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共完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28篇,博士后研究报告2篇,发表学术论文77篇,出版专著3部,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2项;3名参与项目工作的本科生,在全国地质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1个和二等奖2个。

结束野外调查后,团队成员又历时3年对数据进行总结提炼。由于扎实的野外调查和创新的研究工作,“相山火山盆地三维地质调查”项目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示范推广项目。项目系统揭示了江西相山火山盆地3000米深度的地质体空间展布规律,建立了相山地区的三维结构模型,开创了用二维地质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先河,指导深部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提升了我国在三维地质调查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