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多家媒体报道我校周义朋博士事迹
发布人:罗勇  发布时间:2017-10-30   动态浏览次数:242

编者按:日前,继中国教育报连续多次报道我校周义朋博士先进事迹后,1025日的新法制报第7版以《戈壁滩上的“英雄树”东华理工大学传扬红柳精神培养核军工英才》为题,1024日的江南都市报第12版以《高校教师周义朋扎根边疆做科研12年 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为题,分别报道其扎根边疆一线的感人事迹,并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现将报道全文摘引如下:




高校教师周义朋扎根边疆做科研12

每年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


因为地质层和天气的原因,集控室的搭建进度比预期慢,这几天天气不错,要抓紧在下大雪之前完工。”1022日,在新疆伊犁大漠深处,周义朋焦急地等待基地里的集控室建成后开展实验工作。

周义朋是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并作为科技骨干赴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在新疆从事铀矿开采,周义朋干了12年。一年中要在野外工作9个月以上,和妻女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过2个多月。

主动到新疆搞科研 一干就是12

周义朋今年43岁,在新疆铀矿采冶圈子里小有名气。由周义朋主持设计并在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七三七厂建成的微生物地浸采铀工艺系统,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地浸采铀系统。

但周义朋谦虚地说,自己其实是半路出家。周义朋大学期间学的是数学。2004年,工作了8年的周义朋,怀着对核能事业的兴趣,报考了东华理工大学,很幸运一下就考上了,于是立即辞职,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20063月,周义朋参与了东华理工大学承担的第一个地浸采铀核能开发项目的科研工作,开始从事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科研工作。后来,周义朋获得留校资格。学校选派教师到新疆指导学生实习,有科研项目要在新疆进行,周义朋都自告奋勇。与他一起到新疆开展工作的教师,任务结束后都回校了,只有他一直坚守。就这样,周义朋在新疆从事铀矿开采,一干就是12年。

每年野外工作时间都超过9个月

野外试验的环境十分恶劣,在新疆吐哈盆地戈壁腹地,沙尘暴肆虐。周义朋和其他试验人员一起挤在老旧寝车里,每遇风沙来袭,车内沙尘弥漫,睡觉都得戴上口罩。

扎根边疆12年,周义朋先后转战新疆吐鲁番十红滩矿床、伊犁512矿床、513矿床、510矿床,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最长时间11个月没回一次家,放弃所有周末和寒暑假。

尽管科研工作很耗费精力,但周义朋每年都会抽1个月时间回到学校,给研究生们上一门专业课,让学生们尽可能接触实践操作。

多次婉拒其他工作 坚守心中的事业

2012年、2013年,先后有高校和企业向周义朋发出邀请,周义朋选择坚守。我收获的这点成绩,离不开多年来学校和导师对我的支持和培养,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周义朋说。

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新疆工作,周义朋说,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2012年,妻子查出乳腺肿瘤,正值试验设施建设施工的紧张时期,周义朋没有赶回来。12年前,女儿还在读幼儿园,如今已经读高二了,周义朋接送女儿的次数屈指可数。

新的核能开发项目今年已经启动,周义朋说,他至少还要在新疆待3-4年,这个项目完成后,还要看后期是否有新项目,如果有新项目的话,可能还要在新疆长待

周义朋说,他最期待的是有更多年轻老师来新疆,在这里一起成长,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


戈壁滩上的“英雄树”

东华理工大学传扬红柳精神培养核军工英才


本报讯实习生陈佳慧 记者罗娜报道:戈壁滩上,红柳生命力极强,不论是湿地盐碱滩,还是野漠荒原,都能以坚韧的根基固守身边的土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人们将其称为“英雄树”。12年前,他只身一人来到新疆从事铀矿开采后,根深扎地,哪怕荒漠屡次历险险些丧命,依然从未拔离。他把自己化成了一株红柳。教师节前后,媒体多次报道其先进事迹,其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的家国情怀,成为当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底色和价值追求。他,就是东华理工大学铀资源勘查与开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铀矿冶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周义朋。

戈壁滩上传扬红柳精神

伊犁盆地乌孙山脚下,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七三五厂的厂区坐落于此。周义朋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科技骨干赴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挂职锻炼,受聘该公司地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2004年,周义朋怀着对我国核能事业的浓厚兴趣,报考了东华理工大学。2006年读研期间参与了东华理工大学承担的第一个地浸采铀核能开发项目,开始从事砂岩铀矿地浸开采科研工作。在新疆他坚守就是12年。

12年磨一剑,硕果压枝头。周义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局核能开发项目江西省科技援疆项目、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合作)等10多个科研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由周义朋主持设计并在新疆建成的微生物地浸采铀系统,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实现工业化应用的微生物地浸采铀系统,该工艺的生产应用为企业创造产值近千万元……

每个科研项目、每个任务,对周义朋来说都是探索和挑战。“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希望自己不要半途而废,坚信一步一步走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收获的一点点成绩和大家对我的认可,我感到很幸福,同时也感受到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的责任。”周义朋说,“我感念学校以及老师对我多年来的培养。”

他是我们身边的好榜样

在新疆中核天山铀业有限公司,大家都敬佩周义朋,说他为人正直热心,有亲和力,和领导、职工都相处得很好。“来我们这开展科研项目的人很多,只有他常年坚守。”公司的人说。

今年东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徐跃进等一行,远赴新疆看望在大漠深处从事野外科研的学校师生,并激励大家向周义朋学习。徐跃进说:“周义朋扎根边疆,不畏艰险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一名科教工作者献身国防的崇高品格与精神追求,是传承‘艰苦奋斗  为国奉献’东华理工精神的楷模。”

周义朋为推进核能开发项目坚守边疆、初心不改的先进事迹很快在母校传开了,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掀起了全校师生学习的热潮。“组织和开展向周义朋老师学习的活动,就是为了让全校师生大力学习和弘扬他这种不畏艰险、献身国防的崇高品格和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自觉对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该校校长柳和生说。

校内师生深受感动,纷纷向周义朋致敬,称其为“戈壁滩上的英雄树”和“身边的榜样”。学校著名留苏老专家史维浚教授更是动情地说:“周义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放弃了许多个人利益,一心为事业奋斗。如今,红柳已壮大,水文地球化学后继有人、东华理工大学后继有人、铀矿事业后继有人……”